第71屆世界衛生大會5月21日在瑞士日內瓦開幕,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作為中國代表團澳門特區政府代表出席大會。隨同前往參加大會的澳門特區政府代表團成員包括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副局長兼仁伯爵綜合醫院院長郭昌宇等。
第七十一屆世界衛生大會主題是「全民健康覆蓋」,來自世界衛生組織194個會員國的衛生部長和其他代表匯聚一堂,圍繞《2019-2023年第十三個工作總規劃》,討論一系列重要的健康議題。《第十三個工作總規劃》是世界衛生組織協助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各項衛生目標的五年戰略計劃,核心目標是實現「三個十億」,即:新增十億人口獲得全民健康覆蓋,新增十億人口在面對突發衛生事件時得到更好保護,新增十億人口的健康和福祉得到改善。
在大會開幕式上,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維護全球70億人的健康是世界衛生組織當仁不讓的責任。他上任一年來,致力推動世界衛生組織深化改革,強調實現「三個十億」目標成敗的三個關鍵因素:強有力的世界衛生組織及其領導團隊,各成員國政府的政治承諾,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與各成員國、合作夥伴之間更緊密的協作。世界衛生組織爭取未來在這三個因素上得到突破,以向世界上獲得醫療衛生保障最少的人群提供幫助,為建設更健康的世界而共同努力。他又介紹,考慮重啓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培育衛生健康人材;同時關注青年實習生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情況,培養他們成爲未來的衛生健康事業的中堅力量和領導者。
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發佈的最新《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仍有半數人口無法獲得所需的衛生服務。全球每年70歲以下人口中有13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和癌症,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2016年平均每天有1.5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在大會上作主題為「人人享有健康:承諾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的發言。他指出,中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將「人人享有健康」作爲奮鬥目標,將建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作為工作重點,將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可負擔性作為工作關鍵,將深化改革作為促進健康的強大動力,逐漸探索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他續稱,今年是中國派遣援外醫療隊55周年,55年來中國已累計向69個國家派遣醫療隊員2.5萬人次。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衛生治理,願與各國一道加強合作,助力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為減少健康不公平、謀求全人類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大會上,多個國家分享推行「全民健康覆蓋」的經驗,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在5月22日、23日,譚俊榮續率衛生團隊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相關工作會議,聽取各國介紹公共衛生政策,借鑒它們的經驗,以完善本澳衛生領域的施政,更好地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
由中國、澳大利亞等國組織的「為實現全民健康覆蓋由國家主導和國家自主做出的消除瘧疾努力」會議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崔麗介紹,瘧疾上世紀50年代曾經肆虐中國,到2017年實現無本地感染瘧疾報告,並分享中國成功消除瘧疾的經驗:一是,確定明確的工作策略,實現線索追蹤、清點拔源;二是,建立疫情報告系統,全面覆蓋全國;三是,形成聯防聯控機制,與邊境國家共同防控。她表示,中國政府願與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基金以及其他國家加強防控合作,支援全球消除瘧疾的戰略。
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傳染病,在很多國家是兒童主要死亡原因,故世衛十分重視。目前,藥物可有效治療瘧疾,早期診斷和治療對徹底治癒瘧疾尤為重要。瘧蚊(按蚊)的孳生地如池塘、沼澤、溪流等在澳門少見,因而瘧蚊在澳門並不常見,瘧疾在澳門巳很久沒有傳播條件,在本澳感染傳播瘧疾的風險也低。
在「公共衛生防範和應對」的會議上,各成員國及有關機構代表討論突發衛生事件領域的工作。會上,通報了剛果民主共和國再次爆發埃博拉疫情的最新情況。截至5月21日,已報告病例共58例,其中28例確診,死亡人數上升至27人。
世界衛生組織對疫情已從該國偏遠地區蔓延至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表示擔憂。副總幹事彼得·薩拉馬在報告中說,剛果民主共和國西北部擁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姆班達卡已發現埃博拉確診病例。由於姆班達卡是該國水路、陸路、航空運輸的樞紐之一,這極大增加了疫情蔓延至該國首都金夏沙和周邊國家的風險。
據稱,埃博拉病毒引發的死亡率高達50%至90%。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正協同合作夥伴對相關區域內高危人群開展埃博拉疫苗接種工作。
譚俊榮表示,剛果與澳門的聯繫不多,衛生局已對持剛果護照人士進行監測,並密切留意埃博拉疫情。
一同參加會議的還有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副局長兼仁伯爵綜合醫院院長郭昌宇,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戴華浩、羅奕龍,仁伯爵綜合醫院院務主任彭向強,衛生局技術協調室主任郭秋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