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榮讓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強調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是兩特區加上珠三角九市,即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總面積五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達七千萬。筆者評論過,泛珠三角的九加二太大,合作流於口號化,而粵港澳大灣區的九加二把範圍收窄,較具可行性,有實質。
這個九加二的城市群早已存在,現時結合發展,是充分利用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區的優勢。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始終在這方面與上海及深圳不同,最重要是有一套嚴謹的商業法律制度,亦獲國際信任。澳門雖然法律滯後,但商法典仍是以歐洲的基礎,以及商業因接近香港運作而成熟,也為外商接受。開放近二十年的博彩業,規模龎大,沒有出現明顯問題。因此,香港澳門仍可發揮強大作用,包括在融資、國際貿易、資訊科技等方面佔重要角色。香港澳門分別有自己的貨幣,亦是獨特之處,應善用這優勢,與人民幣盡展不同功能。
綱要提及香港剛過百次,澳門也有九十次,後者是廣州的逾兩倍半,可見受重視程度。日後再於本欄及《樂報》網上討論平台「樂報我們講場」,對大家全面探討大灣區的一切。至於綱要所提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一連兩個新字,就必須要有新意,例如更大力度開放資訊科技,包括讓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瀏覽如Google及Facebook等,這已是生活及商業的一部分,會繼續禁閉還是開放,將被視作視金石。如開放,首先惠及文化產業,允許即使未可傳播至全國的媒體,可於大灣區範圍試行發展。澳門有豐厚的財政儲備,應妥善運用超額部分於為本地長遠發展的項目,可參考成功的例子,一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港澳兩地及所在企業無論有甚麼優勢,倘在大灣區受過於制約,只會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