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言︰消費者卡

余榮讓

現在澳門居民正在使用的電子消費卡,在推出前曾被稱為消費券,券一般為紙質,例如禮券,但餅券多是紙本,卻亦叫餅咭。咭是粵音,與Card的讀音比卡更相近。即使文字寫卡,口語也說咭,如講餅卡則不是味道。信用咭初在香港出現時,也有經營的公司以信用卡及信用證命名,當時尚未覺卡有種大陸的風格,因還沒進軍未改革開放的內地,而信用證則會與貿易的Letter of credit混淆,故不被廣稱。咭予人完整漢語的感覺,如圖騰本來自totem,但很中國化,卡同是諧音,看起來就屬洋面孔。講到聖誕咭,若寫及讀成聖誕卡,便像把飲食硬叫喝食。就算在內地,飲料也不會喚作喝料。

返回電子消費卡吧,第一期領取時間已截止,有六十二萬四千名居民到手,佔受惠者總數約百分之九十五。至七月十七日止,交易有一千九百八十七萬宗,金額達十七點八億澳門元,零售業佔七成一,飲食業佔兩成四。受惠行業商號多是中小企,在失去旅客光顧之下,假使沒有電子消費卡的幫補,實在很難捱得住,現時至少可以續命,保持實力,再期盼內地客恢復來澳之後的支撐,加上第二期電子消費卡的充值,每人五千澳門元,增加六成七,相信會比過去兩個半月好。希望商號作好準備迎客,包括提供優惠及改善服務,切勿乘機採取手段欺客,要保住誠信店的美譽。

電子消費卡即使日後結束任務,仍是消費者的卡,可以通過賦予多功能,令它更有生命力。許多居民已擁有澳門通,要令這張電子消費卡真的成為消費者卡,第一步就是吸引持有人充值。在其他津助方面,政府已有發放渠道,包括直接存入賬戶,或轉賬處理持續教育學費等,除非有加碼,否則不會再藉電子消費卡注入新值。這樣,似乎浪費了流通僅八個月的卡,因卡主可能再用回早已有的另一張。無論好景與否,消費行業長期需要吸引顧客,不妨在第二期電子消費卡結束,提前公布充值方法及優惠條件,甚至定期每月辦大抽奬,把客留住。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