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榮讓
永福圍十三幢青磚屋的處理,令社會關注。文化局對重建進行了拆卸,這種方式引來爭議。文化局上月曾解釋,去年接管永福圍十三幢建築物,大部分多年來不曾維護,堆滿雜物,並有僭建。該局逐一檢測結構,發覺有十一幢尚可加固,另兩幢狀況較差,牆體下方水土流失及地基下陷,牆身也有貫穿的裂縫及木樑被白蟻嚴重蛀食,沒有一條脈絡完整,隨時會倒塌。局方認為,要先拆除方可加固否則將來再挖掘構建地台便較難。故拆除有問題構件,開展排危加固工程。除了無法保留的部分,大部分原來的磚塊、屋頂瓦片、門口石塊,以及小部分牆體都已保留。現正加固地基,再循紀錄建回拆除前的立面模樣。這事後的解釋,不如提前清晰地發放消息,即使是同步也較好,可以減少公眾疑惑與不滿。
剛好是兩年前,鏡湖慈善會宣布,把名下位於永福圍十三幢物業,贈予澳門特區政府,以作文化保育。約半世紀前,慈善會以每幢三千元購入,目前估值為二億元之上。鄰近大三巴的永福圍,具澳門為數不多的過街樓式入口,是較完整的圍里之一,內裏的中式磚屋建築群,不屬文物清單範圍。對於這建築群,文化局計劃以文化保育、文化傳承及文藝展演三方面去活化,初步規劃會有空間展示永福圍過去歷史面貌狀況,並設小型文化展演場地,用作如口述故事,推廣澳門歷史城區。
拆卸式重建事件推廣了永福圍的名字,許多人突然認識起來,也是好事。這裏未來的格局,可以作為大三巴旅遊區的小補充,旅客稍移玉步可達。地方不大,卻可造就旅遊樂趣。希望工務局及文化局在重建工作上得以配合,加快步伐進行。重建十多幢低層建築物,難度不會高,別像沙梨頭圖書館般,耗費頗長時間興建。永福圍內可設小型的涼果鹹魚花生博物館,涼果也可以成為手信,擴充陣容。以前澳門有許多醬園店,區內已結束多時的廣茂香是花生專門店,享負盛名。快艇頭街則被稱鹹魚街,魚子是高級伴手禮。小小永福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