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個城市的在地文化,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去街市和「掃街」-吃各種街頭美食。
即使到了今天,澳門仍然有很多街頭美食,深受本地居民喜愛,已經完全融入本地生活習慣。
例如永樂戲院外面、蓮溪廟對開,有大排檔小炒,鑊氣十足;想正氣一點可以在旁邊另一檔享用各式粥品、腸粉和桑寄生蛋茶;對面的雞絲翅也是街坊至愛,甚至不少居民會專程開車前來購買。
議事亭前地的粟子檔已在同一地點屹立多年,深受本地居民以及旅客歡迎,尤其是在寒冬中,買一袋新鮮炒起的粟子慢慢吃,格外溫暖。對面仁慈堂行人道下的金錢餅也是令人喜愛的小食,兩者都是即叫即做,可謂新鮮熱辣。
鏡頭轉到關前街口,糖水檔在此開業多年,經典的麥米糖水,可能澳門僅能在這檔口找到,黑芝麻糊也非常美味,值得一試。旁邊曾有羊腩煲檔口,沿用風爐、火炭和砂煲烹製,風味十足,冬天時更是大排長龍。
街頭美食怎少得牛雜和串串小食?澳門有幾檔牛雜都非常有名,分別位於三盞燈、爐石塘附近以及永樂戲院附近,在三盞燈的話,除了牛雜還可以嘗嘗豬腳薑,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
下午茶,飲杯咖啡或奶茶這個文化,是澳門接觸西方文化後,結合華人飲食習慣得出的產物,是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個見證。所以不少地區仍有咖啡檔,咖啡、奶茶、多士、三文治甚至即食麵,都是招牌。
此外其實還有生炒糯米飯與燒賣、砵仔糕等不時在各區流動出現的小食,要是識途老馬才懂得何處尋。
近年宵夜小食大行其道,無論是燒烤、串串、麻辣熨等都是夜遊一族的至愛,很多年青人窺準機會創業,類似店舖在各區均可見到,不同於往日的是,他們不是擺檔、亦不是推車仔,而是陸續入舖了。
澳門的街頭美食歷史悠久,不少本地具知名度的飯店、手信店、涼茶舖等,都是從街頭起家。過往手推車檔口養活一家人的情景也是常見現象,但由於各種原因,檔口和手推車已日漸減少。但無論是對街頭美食的需求,或是年青人對行業的創新,依然強勢。其實在政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經濟新常態的環境下,尤其在今時今日疫情影響經濟的前提下,可適當放寬有關街頭檔口的規定,為本地經濟注入新動力,強化「內需」,亦能增加稅收,只要花心機做好管理即可,台灣的夜市文化以及內地市中心深夜檔口林立,足見對夜間經濟來說,街頭美食絕對是重要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