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開紅似火 – 追憶澳門大三巴的老鳳凰樹

梁耀明

這是一幅火紅鳳凰樹的老照片,是我三十年前在澳門大三巴牌坊通往古台炮的城牆下所拍。如今,這棵百年的老樹己不存在,聽澳門朋友說,十多年前這棵老樹,已被一場大風雨所摧倒,真的好可惜。是的,這棵老鳳凰樹,在百年的蒼桑風雨中,它見證過澳門的變遷,曾給澳門人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就連我這個國內的普通人,對它也有過難忘的情結。

Continue reading “鳳凰花開紅似火 – 追憶澳門大三巴的老鳳凰樹”

惡疾暴虐下美國公衛系統淪陷 — 危亂中領導力的反思

全球新冠病毒肺炎 (COVID-19) 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讓人揪心。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最新統計,截至美東時間5月25日,全球累計確診病者達 5,435,789 例,累計死亡人數達345,442 例。

Continue reading 惡疾暴虐下美國公衛系統淪陷 — 危亂中領導力的反思

澳門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從澳門特區的實踐經驗來看,國家安全立法將有利於維護特區的長期繁榮穩定。 言善 中央有意直接出台「港版國安法」,全因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的立法至今仍無法落實,就算未來再提起立法程序,還會遭受反對派的百般刁難。但反觀澳門,澳門早在2009年就高票通過並設立《基本法》第23條的《維護國家安全法》,近年還不斷修訂、增補。2018年澳門特區政府成立「澳門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持續推進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組織體制和執行機制。 自立法至今,澳門沒有任何人因「《基本法》第23條」被捕,沒有任何人「因言入罪」,更沒有外商因「《基本法》第23條」而撤資。相反,落實《基本法》是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定海神針。 有效落實《基本法》是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定海神針 改善社會治安 回歸前澳門的治安狀況不佳,當年那段腥風血雨的黑暗日子,至今仍歷歷在目。回歸後,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嚴格按照《基本法》依法施政,堅持把居民的安全保障作為優先議題,加強打擊犯罪力度,同時不斷提升與內地及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情報交流與合作,尤其是與廣東省警方的緊密合作,有效打擊各類跨境犯罪,令澳門逐漸成為全球最安全地區之一。 完善法治體系 回歸前,澳門法律殘缺不全,適用的大部分法律包括「五大法典」均是葡萄牙法律,很多不適合澳門本地情況。回歸20年來,澳門立法會積極發揮《基本法》賦予的立法職能,及時回應社會發展對法律的需要。截至去年9月,共審議通過289項法律,逐漸形成具有澳門自身特色的法治體系。20年來,澳門從立法到執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務、法律人才培養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法治體系不斷完善,為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助飛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方面,得益於有效落實澳門《基本法》,正確處理「一國」與「兩制」的關係。澳門得到中央和全國人民的信任認可。中央在政策上給予澳門各種優惠和支持,全力助飛澳門經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18年澳門人均GDP(67萬澳門元)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緊跟國家機遇 展望將來,澳門城市規模雖然不大,但正因為特區政府堅持落實澳門《基本法》,找准了自己在國家總體發展佈局中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優勢,牢牢把握「一帶一路」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自貿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機遇,以經濟適度多元作為長遠發展的方向,繼續加大經濟成果用於改善民生福祉的力度,構建更加和諧的澳門社會。澳門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視為破解自身難題、探索發展新路的最大機遇所在。 回歸以來,澳門一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種種事實證明,有效落實《基本法》,擔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充分彰顯「一國兩制」的制度優越性,是澳門保持穩定繁榮和長效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基礎。有了澳門的成功經驗作為參照,即使未來一段時間亂港勢力會瘋狂反撲,即使外國反華集團會變本加厲地指指點點,甚至繼續內外勾結亂港反中,但從國家安全層面為香港「補」上一個有效的法律規制與執行機制,是勢在必行,更是民之所望,中央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同胞根本福祉的決心不容置疑。 Continue reading 澳門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持續教育拉動社會經濟

譚學文   澳門持續教育協會顧問 前言 持續教育 (Further Education 簡稱 FE)是英國和愛爾蘭的一種非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有些國家如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又稱之為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其性質大致相同。 持續教育課程是為學員提供一系列相對非純學術性的知識傳授及技能輸送而設計,所以其本質是較專上課程時間短,應用性强,不需强制性達到某一知識水平才可參與(須具認可資格和考核的課程除外)。這樣,才能做到有教無類,全民參與,讓社會邁向適度多元發展。 持續教育與經濟 從過往歷史的觀察,當經濟繁榮的時候,人們往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大。當人人有工作、温飽無憂的時候,除了那些較為上進和有危機感的人希望進修能增加往上流機會和有備無患外,誰願意多花時間去學習額外知識呢?當然,也有部份參加持續教育的學員也會為自身興趣而報名参加課程的。 但當經濟下滑的時候,持續教育便能發揮其獨特角色——提供五花八門的各類課程。在短時間內能協助學員們學得行業知識,例如︰插花,剪髮,調酒,煮咖啡等等,在專業課程導師的指導下,為那些因經濟不景而遭解僱的一眾彷徨待業者提供新的出路。雖然有些人會駁斥筆者:政府勞工局也在提供相關服務,但誰能說服筆者,哪個政府能在短期內提供廣泛而且包羅萬有的課程呢?這是現實,不是口號,祇有持續教育機構才能符合要求!不是十間八間機構能做到,是幾百間合力才可補救這缺口。 最佳機遇 無論政策還是教育的推行,本身都有一個過程。多年前政府已有先見之明,率先推動持續教育計劃。過去幾年,已醞釀和有孕育出一個雛型,為整個計劃打好基礎,期間面對一些艱難和違規的行為,有認知不足的,有個别鑽空子的,正常不過,祇要不斷修正和加強懲罰,便可達致更理想效果。   經過多年的努力,第四期計劃是成熟期,收成期,亦碰着疫情和經濟停擺,不就是體現政府的智慧大力推動持續教育計劃的機會嗎?不就是讓廣大市民領悟政府「穩經濟,保就業」的良好契機嗎? 三方共赢 陽光政府的智慧,從來不是通過無限無盡的金錢津貼去穩定人心,這只不過是一個短期的一次性解困措施。 筆者提出由政府牽頭補助不同的企業,與持續教育機構探討出能協助企業增值和提供營利的課程。有政府作為後盾和監管,持續教育機構提供導師和場所資源,市民参與學習和提升受僱機會——三赢局面——也是结合各方力量把持續教育推向2.0更上一層樓的台階。 總結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製造財富」不再是個口號。人人都在追求知識,大大小小的持續教育機構正在協助政府和社會去提供這樣的機會,為整個社會經濟動力出一分力、拉動經濟。把握時機急不容缓,政府肯牽頭,機構願配合,市民樂參與,共渡時艱,澳門之福也。 Continue reading 持續教育拉動社會經濟

來論︰香港律政司依法行事

甘度

在香港,壹傳媒黎智英、前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民主黨前主席楊森於一個多月內,再次被拘控,可謂官司纏身。三人涉嫌參與去年八月卅一日灣仔至中環區非法集結案,而黎智英前年涉嫌刑事恐嚇《東方日報》記者。三人被起訴的案件將在五月五日在東區法院提堂,他們的手機已被警方收起作為證物。他們分別獲准以一千至五千元保釋,黎智英的保釋金為五千元。

Continue reading “來論︰香港律政司依法行事”

來論︰黎智英被捕的想像

路谷

香港警方港島總區重案組積極調查去年「八三一」反修例非法遊行案,今年二月廿八日兵分三路,上門拘捕《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及民主黨前主席楊森,三人均被控「明知而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當中黎智英更涉嫌於一七年恐嚇一名任職報社記者,並被控「刑事恐嚇」罪。三人獲准保釋,今年五月五日在東區法院應訊。港島總區刑事總部署理高級警司黃東光強調,警方完成調查便進行拘捕行動,沒有政治考慮。

Continue reading “來論︰黎智英被捕的想像”

來論︰遊子終得歸,祖國永相隨——紀念澳門回歸二十周年

潘林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一首《七子之歌》,寄託了澳門這個遊子渴望回歸的迫切願望。1999年12月20日零時,伴隨著那一聲「母親,我回來了」,澳門終於回歸到中國的懷抱。

Continue reading “來論︰遊子終得歸,祖國永相隨——紀念澳門回歸二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