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在澳門︰關帝古廟
關帝古廟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旁,又稱三街會館,三街是指附近的營地大街、關前街及草堆街,始於明朝末年,至清朝廣東開海關之後,定名為「三街會館」,是當區商人議事的場所,亦是清政府向其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之一。久而久之,三街會館成為華商議事場所,就連澳葡政府亦以三街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構。三街會館建造時間已不可考,約落在18世紀中期,在1835年的整修後成為今日規模。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關帝古廟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旁,又稱三街會館,三街是指附近的營地大街、關前街及草堆街,始於明朝末年,至清朝廣東開海關之後,定名為「三街會館」,是當區商人議事的場所,亦是清政府向其發布公告的重要場所之一。久而久之,三街會館成為華商議事場所,就連澳葡政府亦以三街會館作為聯繫華人的唯一機構。三街會館建造時間已不可考,約落在18世紀中期,在1835年的整修後成為今日規模。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普濟禪院,本地俗稱觀音堂,是澳門最具規模的廟宇,與媽祖閣及蓮峰廟同列澳門三大古剎,建於明朝末年,建築風格為中國古翬飛式,禪院後山設有碑林,亦有不少墳墓等,此等規模的佛寺建築群在港澳地區十分罕有。普濟禪院始祖為石濂大汕,為禪宗南禪曹洞宗。
澳門海事博物館位於媽祖閣前地一號,座落於相傳是當年葡萄牙人首次登陸澳門的位置。澳門歷史與中國以至世界航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澳門設立海事博物館是最合適不過,於這個別具意義的地點,向居民及遊客訴說澳門的海事文化故事。博物館建築正面仿照船頭的設計,從海上望去,就像一艘帆船停泊在媽祖閣傍,準備揚帆出海。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及台灣為中心,延伸至琉球、日本本土、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沿海一帶的海神信仰,傳播已逾千年,是中國沿海地區甚至東亞的重要信仰和文化。
爛鬼樓名字的來源也有一段故。最初由商人楊若嚴在今天的爛鬼樓巷與玫瑰里交界處建了一列西式樓房,並命其名為「蘭桂樓」,面向玫瑰里的一邊則建有騎樓;楊若嚴返美,並將蘭桂樓出售,一名叫汪茂的馬來西亞華僑,買下蘭桂樓作為豬仔館之用。蘭桂樓後來付諸祝融而破爛不堪,街坊因此取蘭桂樓諧音「爛鬼樓」來稱呼。最後獲澳葡政府採用,於1869年將這街道命名為「爛鬼樓巷」並沿用至今。
冼星海紀念館位於澳門俾利喇街151-153號,選址位於澳門美副將大馬路與俾利喇街交界的別墅群中,為一座帶花園的兩層西式別墅,建於20世紀50年代,於去年開放予公眾參觀,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獻禮。
爆竹業是澳門以前四大工業之一,與神香業、火柴業及造船業,多年來是老澳門的經濟支柱。不少上一輩小時候都有幫家裡一起搓炮仗的經驗,以前環境不好,每家每戶都會做一些小手作幫補家計,爆竹自然是其中一門最多人從事的外判行業。
繼「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7年11月1日宣佈中國澳門正式獲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繼成都及順德成功加入網絡,澳門成為第三個獲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中國城市。是繼「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後,為澳門再增添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