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鬼樓名字的來源也有一段故。最初由商人楊若嚴在今天的爛鬼樓巷與玫瑰里交界處建了一列西式樓房,並命其名為「蘭桂樓」,面向玫瑰里的一邊則建有騎樓;楊若嚴返美,並將蘭桂樓出售,一名叫汪茂的馬來西亞華僑,買下蘭桂樓作為豬仔館之用。蘭桂樓後來付諸祝融而破爛不堪,街坊因此取蘭桂樓諧音「爛鬼樓」來稱呼。最後獲澳葡政府採用,於1869年將這街道命名為「爛鬼樓巷」並沿用至今。
爛鬼樓一帶,早有人擺地攤賣物,以前晚間亦有大排檔、說書人等,好不熱鬧。戰後大量難民移居澳門,在此處地攤出售身上物品以換取金錢;地攤亦有不少古董、字畫等出售,吸引不少同好前來尋寶。後來空地逐漸建成大廈,不少古董店亦隨之入舖,所以這裡亦是澳門古董店的集中地,當年港督彭定康也曾前來「尋寶」。但隨著時代發展,地攤和古董店景況已大不如前,現在只剩下寥寥幾間。
近年,坊會、團體等在爛鬼樓等附近街區舉辦各項活動,冀望吸引遊客,並藉此振興經濟,推動社區旅遊,活化舊區。去年舉辦的「2020年紅白藍爛鬼樓」,匯總區內特色旅遊元素,持續發掘舊區的旅遊資源,期望透過新平台,為文創、藝術、設計、新媒體等領域年輕人提供機會,逐步將「推動社區旅遊經濟」打造成產業,同時為社區經濟發展打造良好的經濟循環。
發展社區旅遊,吸引遊客之餘,都要吸引本地居民多來這區消費。因為很多時,將一個地方打造成旅遊熱點之後,大量旅客湧入,最後會影響當區居民生活,本地人亦會避之則吉,社區最後只剩軀殼沒有了靈魂。這方面澳門可以多參考如廣州永慶坊等的內地項目案例,多思考如何在活化舊區的同時,保留社區原貌,不要影響原區居民的生活,在活化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