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峯廟與普濟禪院和媽祖閣並稱澳門三大古剎,相傳始建於明朝末年,但據廟內碑文記載,該廟鼎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
廟宇初建時主要供奉天后娘娘,古名為天后宮(天妃廟)。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擴建後,更名為慈護宮。由於廟內供奉了觀音菩薩與關聖帝君,而匾額卻只有「天后」、「天妃」字樣,遂有改名之議,直到清嘉慶年間,香山縣縣令許乃來按西嶽華山廟的先例,手書門額「蓮峯廟」三字,從此天后宮改成了蓮峯廟。名為「蓮峯」是對其位置的描述,今望廈山原名為蓮峯山,廟宇依河而立,有蓮香四溢,因而得名。到光緒年間廟宇大修時,才將此三字作成匾額,高懸於廟門之上。乾隆年間又重修,名為蓮峯新廟。因常為清朝官吏的臨時駐節處,故又有官廟之稱。
整座建築物屬典型廟宇建築,橫連三間,前後兩進。首進的中殿供奉天后娘娘,殿前有方亭一座,曾為清朝官吏辦案的駐節處之用;二進的中殿供奉觀音。首二進之側殿分別供奉其他神祇。清朝時曾經五次重修,方成現今之規模。建築佈局由一條主軸線以及東西兩條次軸線組成,建築結構以木構抬樑式為主,中間以巷道相隔。主軸線排列著拜亭、天后殿和觀音殿,東面的次軸線排列著仁壽殿、文昌殿和金花痘母殿,西面的次軸線排列著武帝殿等。
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堅決實行禁絕鴉片措施,在虎門銷毀二百多萬斤鴉片。由於當時澳門是鴉片集散地,林則徐遂於同年七月來澳巡視,並於天后殿前天階的亭台,會見葡萄牙官員,亭台今日仍舊保存,屋簷後懸有一「心」字匾額,寓公正判案之意。
廟旁保存了刻有葡萄牙盾徽的石塊(又稱「亞婆石」),以紀念1849年8月22日澳門總督亞馬留總督在此地被刺殺。
廟內藏有的雲水僧釋童真大師的二字掛匾「妙觀」和一幅展示歷史和神話的立面浮雕等珍藏,都增添了蓮峰廟在歷史和藝術上的價值。廟內有一石荷池,每當夏日荷開,蓮葉滿塘,香遠益清;還有一幅栩栩如生,砌有神龍、巨鯉的壁畫,造型奇特。
該廟值理會於1920年創辦蓮峯普濟學校,初名「蓮峯男義校」,以識字班的形式辦學,初期只有幾名學生,於廟裡的神殿前授課,一行行書桌和木椅放在神殿裡面,黑板掛於殿裡牆上,至六十年代更名為蓮峯普濟學校。值理會主席龔樹根於1976年起擔任該校校長,並於1995年加入免費教育網絡,成為一所非牟利私立佛教學校。
蓮峯廟慈善值理會於2008年在蓮峯普濟學校旁廟宇建築物內,成立蓮峯慈善綜合診療中心,是澳門獨一無二的廟宇醫務所,向社會大眾提供收費低廉的醫療服務,更向長者提供一定名額的免費醫療服務,費用由值理會承擔。
廟宇向信眾以至市民大眾提供教育及醫療服務,一方面體現中國傳統廟宇作為整個社區中心的功能外,在今時今日的社會,亦是社區辦學、社區醫療的重要實踐。盼望社會在重視蓮峯廟的歷史地位作保育以外,能更大力度支持廟宇的社區功能,因為社區基層功能發揮得好,也同時能減輕政府在教育及醫療上的負擔,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