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澳門︰沙梨頭土地廟

土地公,又稱土地神、福德正神、大伯公、土地神、土地爺、地主公、社神、社公等。土地為中國民間信仰中最普遍神明之一,主要流行於漢語文化圈以及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土地公是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雖然在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但也是人們最常見到的神祇。土地公也出現在不少中國傳統作品之中,例如《西遊記》孫悟空每到某處遇到妖精,必會召來土地公詢問當地情況。可見土地信俗已經深入民間信仰及文化。

澳門土地信俗剛於本年7月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足證在澳門歷史悠久並在澳門文化中舉足輕重。居澳華人數百年來都有供奉土地公的習慣,從家家戶戶門前供奉的「門口土地財神」,到遍布每個社區逾160個土地神位,以及近十所土地廟,當中包括沙梨頭土地廟、雀仔園土地廟以及下環街福德祠。

 

沙梨頭土地廟在石牆街與麻子街交界,背靠白鴿巢公園依山而建。現在該土地廟雖在橫街窄巷之內,但舊時其實該處是沙梨頭的淺灘,面向內港河口,可眺望青州以至灣仔一帶。只是隨著社會發展,滄海桑田,昔日的灘頭演變成今天的橫街小巷。

 

該廟除供奉土地公外,還供奉其他神靈包括佛祖與觀音。整個建築群由永福古社土地廟、聖母先鋒殿、水月宮(觀音巖)及醫靈殿組成。該廟確實始建何年已不可考,但廟內最古老文物,位於醫靈殿鐵鐘上的刻字,以及殿側牆上石碑,可知是不遲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年間。

 

沙梨頭土地廟歷經多次改建、擴建和重修。當局自1996年起進行分階段維修,除整復各殿建築及文物外,並拆除不協調的僭建物,以回復原來面貌。經歷2001年和2004年兩次重修後得現貌至今。

 

以往觀音巖並非露天,而是有蓋頂的殿堂,在殿堂外豎立有一座名為「水月宮」的水泥牌坊,牌坊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晚期。牌坊及上蓋後來拆除,並把「水月宮」題額重刻在神龕石楣之上,形成今貌。

 

觀音巖左右兩旁的分別是土地殿及醫靈殿。土地殿,又名永福古社,在這廟宇群落中歷史最悠久,為一歇山式飛簷建築,其主要特點是一拜亭(永福亭)建築緊貼在主殿前,形成主殿的前庭。永福古社屋脊上採用精緻的石灣琉璃彩塑,裝飾甚為華美。殿堂內供奉土地公公及土地婆婆,從正後方的玻璃窗望外,可見外面依山石鑿成的神龕,也題為「永福古社」,那是土地廟的最初面貌,後來才在神龕的基礎上建廟堂的。

 

醫靈廟則祀奉醫靈大帝,殿宇較為簡樸。正對醫靈殿右側,是一名為「留園」的月門,經此便能通上白鴿巢公園。而先鋒聖母殿則供有梨山聖母及先鋒正神,在進門右側神龕,則供有馬頭將軍。

 

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俗稱「頭迓」,本澳部份的土地廟宇會舉行盛大的賀誕活動,活動形式包括有參神祈福、醒獅助慶、上演神功戲及舉辦宴會等,場面熱鬧,是本澳華人社群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