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業曾是澳門舉足輕重的工業之一,從沙梨頭到筷子基一帶,以及荔枝碗等的沿海地帶,都有大量船廠,於明末清初起至同治年間最為鼎盛。造船工人日漸增多,於清咸豐四年 (1854年) 創立工羨行會館,選址新橋因其船廠林立而且近海,奉魯班為祖師,會館大堂設有魯班師傅神殿,又稱魯班先師廟。上世紀下半葉澳門亦迎來另一個輝煌時代,路環荔枝碗船廠林立,而林茂塘等地的船廠又因為河道淤塞而遷往荔枝碗,片區逐漸形成,路環造船分會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設立。
自鴉片戰爭後,由於廣州獨口經商的情況被打破,清政府亦撤銷對澳門的所謂額船制度,隨著中國逐步開放,沿海航運日漸發展,澳葡政府所生產的船隻被僱為中國和葡萄牙商船的護衛艦,為澳門造船業帶來發展機遇。根據史料記載,1884年,澳葡政府開設了維修為主的小型船塢,後來遷往媽閣並不斷擴充。由於造船業篷勃發展,本地造船工人在清咸豐四年 (1854年) 設立工羨行會館,即造船工會。
至清末民初,由於內港河道淤塞,澳門造船業遭受重創,至上世紀20年代由罅些喇提督主導下的內港整治及填海工程竣工後才得以復蘇。根據規劃,造船廠區設於青州和筷子基,其後澳門造船業迎來最繁盛的時期,1938年澳門半島共有36家造船廠,氹仔和路環共有7家。直到1980年代中,澳門造船業開始因為本土漁業沒落及內地同業競爭,訂單不斷減少;回歸後,荔枝碗的造船廠幾乎已經停工,只留下工業遺跡供人們憑弔這行業昔日的輝煌。而因造船工友失業,工羨行會館亦宣告破產。幸被美洲歸僑黃章耀購得。黃章耀得知造船工友困難,故將會館送回工羨行管理,工友集資重修會館,及後更在會址旁開設了造船子弟學校,該校隸屬於澳門造船工會,主要解決造船工人及各業工人子弟的失學問題,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該校學生併入澳門勞工子弟學校,結束教學的歷史任務。
路環造船分會由該會會長譚先生發揚「造船工藝.傳承精神」,近年間在會址開始與其會員一同製作船的模型,從而向公眾顯示過去造船業的工藝及希望成為一個造船業界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