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公夜市已持續舉辦多年,無論對促進社區經濟,為居民提供好去處,抑或為青年人提供創業機會,都發揮了正面的影響。
康公廟前地以往是臨海地帶,相傳有木製康王神像飄流上岸,當地街坊遂建廟供奉。對開的碼頭是漁民和貨物上岸的地方,連接著老澳門最興旺的街道營地大街,所以康公廟前地本身就得天獨厚,完全具備形成市集的一切條件。
時移世易,澳門經濟重心逐漸遷離營地大街,但新馬路及營地大街一帶仍然是澳門的心臟地帶,也是重要的居民區域。康公廟前地默默地存在於整個社區的中心,所以續辦夜市,能繼續有效的釋放社區的潛力,而且在這個後疫情時期,經濟需要向上行的時候,在鼓勵適度多元經濟的前提下,舉辦市集變得更有其必要性。
二千年代初,也值經濟較不景的時期,在內港一帶也曾辦過「大笪地」市集,這類型的「平民夜總會」,無論是對居民、對社區抑或對有志創業的青年人都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澳門很多本土企業,都是由攤檔或推車仔起家,所以這類型的市集,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個重要基礎,說不定二三十年後,一家又一家的成功本土企業,就是由當時在康公夜市擺攤的青年人一路走來。
康公夜市已持續舉辦多年,今再續辦,並與澳門光影節合作,足證這類型市集具有影響力。政府也曾計劃於西灣湖辦夜市,後因不同理由已擱置。其實與其花太多心力去重新打造市集,倒不如以不同政策和力度,支持現有或曾經成功舉辦的各個市集,加入各項元素,並輔以適當管理,這樣才能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