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澳門︰觀音古廟

觀音古廟位於美副將大馬路,與澳門三大古剎之一的普濟禪院在同一路上,亦共屬昔日望廈村的範圍,但因為其規模有別,後者被稱為觀音堂,前者卻被稱為觀音仔。

觀音古廟位於蓮峰山南麓,該處素來多產奇石,一直伸延至望廈村後。當時山上有一天然石托,當地居民稱為「燕子巢」,每逢春天燕子返歸時都會在此築巢生子,故此村民亦稱之為燕嶺,認為是風水寶地。相傳村民拾獲一觀音像,將其放在石托供奉,引來其他村民和善信開始前來參拜,香火逐漸鼎盛。又有人稱獲得神恩,在石托處建一小神龕供奉觀音。

 

其後相傳望廈村的一個牧童,在觀音像下捉到一隻大蟋蟀,以其鬥蟀勝出無數,為感謝觀音的賜予,遂於小神龕處建一小廟供奉,大小約相當於澳門常見的土地神位。在明朝天啟年前,普濟禪院尚未建成之時,此種一直是澳門唯一能參拜觀音的地方,因其靈驗,引來更多善信前來參拜上香。更相傳每逢觀音誕前,小神龕下面原石托均會流出清泉,令參拜善信讚嘆不已,但當時村民不讓外人進來參拜,令當時澳門的福建籍與潮州籍鄉親不快,逐另行籌款興建現時的觀音堂。

 

普濟禪院建成後,這裡的香火銳減,當地居民於清同治六年,集資重修擴建,並命名為「觀音古廟」,以顯示其歷史較觀音堂悠久。古廟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左右並供奉呂祖、財帛、金花、痘母、龍母、李靖。而內裡的神龕仍然是當年的同一個。可惜的是,葡萄牙人開發蓮峰山後,山泉乾涸,再也沒有清泉湧出,也令香火進一步凋零。

 

該廟旁邊的城隍廟是澳門唯一的城隍廟,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裡面除供奉水墉神和洪聖大王外,較值得留意的是裡面亦有一位近代人物,就是清朝兩廣總督,洋務運動重要人物張之洞,被善信尊稱為「張王爺」。這是因為在光緒十三年間,張之洞上奏朝廷盛讚望廈村民「團體獨固,深堪嘉尚」,亦不時關心澳門,村民逐於城隍廟供奉之。

 

兩座廟宇本來建於山腰,因為政府開闢馬路,將山腰挖低成為平地,廟宇地基變成了高於馬路幾尺的今貌。門前的雞蛋花樹,據市政署資料已有百年歷史,而在天井矗立的兩株大樹均是超過一百四十年的海南蒲桃樹,見證觀音古廟的歷史變遷。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