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澳門︰荷香樂滿城

澳門與荷花(又稱蓮花)淵源頗深,澳門以蓮命名的事物亦不少,例如蓮峰廟、蓮花山、蓮溪廟、蓮莖巷、觀音蓮花苑等,就連大型基建如蓮花大橋,媒體如蓮花衛視都以之命名,而蓮花亦作為澳門的象徵,用於區旗區徽的設計。

古澳門的地型狀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所以後來形成與拱北接壤的沙堤,亦稱為「蓮花莖」。《澳門紀略》亦有相關的記載︰「出南門不數里為蓮花莖,即所謂一徑可達者。前山、澳山對峙於海南北,莖以一沙隄亘其間,徑十里,廣五六丈。莖盡處有山拔起,附萼連蜷,曰蓮花山。莖從山而名也。萬曆二年,莖半設閘,官司啟閉。」

 

不少人亦稱澳門為「蓮花寶地」,蓋因澳門長期以來和平穩定,即使面對太平洋戰爭等動盪,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又例如近年的非典和新冠,對澳門造成的影響,都相較鄰近地區為輕,故得此稱。

 

文中所指的「蓮花莖」,指澳門半島與大陸相連的土腰,在地形上稱為「陸頸」。該土腰原名塘基路,實際上是一道長型沙堤,長約二公里,寬約十餘公尺,恰似蓮花的花莖,故名「蓮花莖」,後來演變為今日的關閘馬路。蓮花莖中間(今日關閘馬路中段),明代萬曆二年(1574年)修築一座中國城樓式的關閘,這是「華關閘」,與一八四九年「華關閘」被葡人拆後另建的「葡關閘」相比,形式截然不同。這座古老的城樓式「華關閘」,因築在「蓮花莖」上,在澳門民間中也有蓮花關閘之稱。「蓮花莖」的南端,有一座「附萼連踡」的小山,名蓮峰山、望廈山。「蓮花莖」之名,也是「莖從山而名也」。

 

《澳門紀略》還記載著︰「出閘經蓮花山,下有天妃廟。」天妃廟即今日的蓮峰廟,是澳門古老的三大禪院之一,一八三九年九月三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巡閱澳門查禁鴉片,曾駐節於此。蓮峰廟之名,乃因背靠著蓮峰山而得名。「蓮花莖」西側,水色不同。東側「浪湧紅黃」西側山色清碧。故有紅黑海之名,又有東灣、淺灣之稱,屬澳門半島的「四灣之一」,另兩灣為北灣、南灣。「蓮花莖」西側,本是雲水連天,堤岸毗鄰有一條小漁村,因近「蓮花莖」而名為「蓮花村」,附近青洲一帶的洋面,也被稱為「蓮洋」。本世紀初,填海地上建了一間台山炮竹廠,一九二四年該廠爆炸後,「蓮花村」及其周圍,遂易名為台山,「蓮花村」之名從此只遺留在澳門史冊。

 

盧園的荷塘以及蓮峰廟內和蓮溪廟前的荷池等地,以往每到荷花盛開之時,常常吸引不少遊人觀賞。蓮峰廟內二百年前建的一座蓮池,位於觀音殿前,有一年盛開「並蒂蓮」,澳督聞訊,也應邀觀賞,一時傳為賞蓮佳話。

 

而一九四九年夏季,中國著名國畫家張大千應邀來澳訪問,下榻南灣大堂巷的蔡家大屋,常到盧園賞荷。不久後,張大千贈與毛澤東的一張著名畫作,據說畫中的蓮花,乃取材自盧園的蓮花。

 

既然澳門與蓮花甚有淵源,舉辦相關慶節自然是順理成章。首屆澳門荷花節於2001年舉辦,深受居民歡迎,亦逐漸成為澳門一個旅遊活動品牌,不間斷地舉辦至今。今年由市政署舉辦的「荷香樂滿城─第二十二屆澳門荷花節」於六月十至十九日在氹仔龍環葡韻舉行。今屆荷花節主題花為淡堇紫色的「小台紅」,花期長,著花密度繁多,花型是花瓣多達一百片的重台型碗蓮。而荷花節花展主題為「荷霧迷離」,透過水霧渲染荷花美態,為本澳盛夏帶來涼意。為配合設計主題,展場龍環葡韻共設置五個特色區域。第一展區「風姿綽約」:以竹為環保和藝術結合的媒介,營造清雅舒適的氛圍,提昇荷花的觀賞意境,並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第二展區「出水芙蓉」:模擬漫步賞荷的小溪,展現一朵朵清新脫俗的盛放荷花;第三展區「亭亭玉立」:在中心位置設置活動舞臺,形成向心力,吸引觀眾駐足賞花及休憩;第四展區「藕絲織布」:以拉絲模擬細嫩的藕絲,通過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呈現荷藕柔細的一面,並成為具特色的中心景觀;第五展區「流光荷影」:運用透明亞克力和噴霧的組合,描繪出流光瀑布的景象。而整個展場晝夜均安排噴霧效果,豐富大眾對荷花的觀賞體驗。

 

市民更可參觀龍環葡韻面積達六萬九千平方米的荷塘濕地,近距離觀察並認識荷花的生長習性。在荷花盛放的季節裡,遊人沿著長達一千一百米之荷岸散步,欣賞荷花美態和荷塘景緻,認識本澳濕地的動植物,亦可參觀「荷花文化知多少圖文展」,了解關於荷花的各種知識。

 

此外,市政署將於全澳各主要街道、綠化帶、名勝及旅遊景點如議事亭前地、紀念孫中山巿政公園、新馬路、大三巴、盧廉若公園等地點擺放盆荷逾五千盆,讓市民及旅客感受澳門荷香處處。

 

為配合荷花節,市政署於不同地點安排多項以荷花為主題的活動,包括在春草堂舉辦的「盛世荷香—第二十二屆澳門荷花節暨第七屆澳門國際荷花書畫作品展粵港澳大灣區巡展」;在花城公園活動室舉辦的「荷趣─荷花永生花藝術展」,展品以荷花永生花等製作而成;在茶文化館舉辦的「涼夏荷風—荷花花藝講座及示範」,介紹以不同形式展現的荷花美態以及花藝的美學和知識等。

Advertisemen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