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於新年期間舉行,廣受市民及旅客歡迎。新馬路自貫通以來,相信是史上第一次完全化身成為行人專用區,為老街坊、居民以及旅客都帶來新鮮感,有見及此,當局已經宣布在元宵佳節周末將會「添食」,帶動旅遊和經濟。這個農曆新年,是三年疫情以來,首次迎來防疫鬆綁的新年,不少旅客選擇來澳門過年,不少居民亦趁著這個機會出來走走,放鬆一下。
猶記得在疫情前,新春假期是旅客高峰期,每天新馬路都車水馬龍,擠個水洩不通,兩邊行人路亦進行嚴格人流人潮管制,只許單向行走,不少人因為行人路太迫索性行走於馬路邊緣,險象環生。
新馬路任我行,正好是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將這條主要街道完全用作行人專用區,並順勢打造景點,讓遊人有多一個好去處,本地文創、文化亦可乘勢向遊人推廣本地製作,本地居民每日穿梭於新馬路之間,卻鮮有機會好好漫行,留意一下新馬路兩旁別具特色的建築,集葡式、中式、南洋騎樓、碉樓等各種不同風格於同一街道,可以說在澳門、廣東、南中國甚至世界上都相當罕見。
繁忙街道化身成行人專用區,在世界上不少大城市已有先例。在倫敦,每年盛夏,攝政街 (Regent Street) 都會舉行「盛夏街頭」 (Summer Street) 的活動,讓遊客和居民在這條主要幹道享受炎夏。
通過今次試行計劃,當局應檢討在新鮮感過後,新馬路日後長期成為步行區的可能性,成為步行區長遠對城市及交通規劃以及經濟和旅遊有益?抑或新鮮感過後,人流將會回復正常,讓交通工具繼續正常使用才是發揮新馬路的最大效益?還是採折衷方案,周末和假日才成為行人專用區,平日仍用作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