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業可以說是古今中外都需要的一個行業,在古埃及的考古裡,發現了逾六千年歷史的剃刀,專為祭司理髮而設。可以說是有人類、有頭髮,就有理髮的需要。
在澳門,隨著時代發展,理髮業由街邊檔、舊式理髮店,逐漸現代化,不少已經入舖並提供多元化的美髮理髮服務。而受東洋風影響,近年亦多了不少所謂快剪的服務。正所謂咸魚白菜,各有所愛,無論是新派、老派、舖頭、街邊檔,在澳門百花齊放,「梗有一間喺左近」。
自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澳門市民北上消費,理髮是其中一個大家的主要消費項目。由於成本不同,同樣的服務,北上要比澳門便宜;而激烈的競爭環境,導致內地髮廊爭相提供不同服務,例如洗頭附設按摩等。無論是價格還是服務,對於不少澳門顧客來說,北上理髮都比澳門吸引,故此越來越多人到內地理髮,這亦大大影響澳門的理髮業。但畢竟理髮是一個硬需求,總有人因各種原因不前往內地理髮,所以理髮業仍然在這競爭中生存下來,並找到自己的定位、定價及客源。
受疫情影響,市民響應政府號召,配合防疫政策,減少非必要出行,這也包括減少非必要出關,所以一些過往到內地理髮的市民決定留澳消費,而不少理髮業者推出各項疫情優惠價,與市民共度時艱。但可惜的是不少理髮業者敵不過疫情帶來的經濟寒冬,無奈結業。
而好景不常,澳門最終受到疫情侵襲,政府亦宣佈進入相對靜止,非必要的商號需要暫停營業,理髮業亦大受影響。幸好經過各方努力,社會終於再次進入常態化抗疫階段,不少市民在回復正常第一天,第一站去的地方就是理髮。尤其是一眾男士,平常習慣短頭髮,一個多月沒有剪頭髮,頭髮已比平時長了數倍,「恤個靚髮」,精神爽利。
理髮業是澳門不少老行業的寫照,新舊共融、雅俗共賞,在經濟進入調整的時期,各行各業更應像理髮業一樣,面對內外因素,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繼續為澳門市民服務,亦繼續為澳門經濟貢獻一分力量。